Fame及歌舞片

20100215-fame.jpg

1980年的那一部《Fame》应该很有名。我在向一个50多岁的澳大利亚人介绍《Fame》时,他一副恍然大悟和回忆往事的样子,然后告诉我,Oh! It is too old, It is very good。原来其只知有1980版,而不知有2009版。

看着他那一副沉溺于悠久岁月的样子(估计和我回忆起当年看《圣斗士星矢》和《七龙珠》的样子差不多),受其感染,我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查了查1980年的Fame,可惜,没有源,无法成功下载。只好就这一部我看完之后舍不得删除的《Fame》说几句。

坦白说,《Fame》非常之好看。但这不是因为它的情节、剧本抑或其他,而仅仅是因为它的歌舞的感染力。其实,这并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它的缺点很多:线索太多而又无法完美掌控,叙事过于跳脱……就这个角度而言,《Fame》也不是一部完美的歌舞电影,它与《舞出我人生》还有这一些差距,但是,《Fame》绝对有着一流歌舞的感染力。
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我们追求电影的根本:愉悦!无论是感官的愉悦还是精神的愉悦。

和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或者杜甫眼中的公孙大娘不同,前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后者的传奇色彩给两位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艺术色彩更加浓厚,给人印象极深。
可我们不能这么看《Fame》。
我想,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从这部电影中了解太多艺术院校的种种坎坷、喜悦和成败。关于艺术的功利,拍一部电影专门来谈潜规则抑或北漂们的艰辛,Fame有点难当大任;而情感线索方面,Fame有些淡化,不像《歌舞青春》那么煽情;至于艺术的痴迷和狂热,Fame的程度并不如非艺术院校类歌舞电影《街舞少年》和《摇滚校园》……那么,还剩下什么呢?当然仅仅是歌舞!》
《Fame》终归不是《朗读者》、《美国丽人》等等这一类非得要让你思考,非得让你沉重、深刻的电影,它只需要让你轻松,抛开一切,跟着感觉走,就已经足够。
基于这个原因,我认为《Fame》还是很出彩的。

歌舞片之难,在于如何区分舞台与荧幕的界限,如何展示高超的艺术技巧而又不让绚丽的歌舞本身剥夺了影片本身的属性。所以,究竟是欣赏歌舞,还是欣赏电影,这个问题很难界定。毕竟,最初的电影与各种形式的舞台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当然包含了歌舞剧。当然,如果要严格区分,则单纯从表象上来看,百老汇与好莱坞大世界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而《雨中曲》中的金·凯瑞则一直被当成一名电影演员而非歌舞演员而被广大影迷们所记住。
正因如此,平日里本就怎么喜欢看单纯MTV:并非音乐本身不够好,而是这种持续的视觉疲劳很难带来更多精神上的跃动;而风靡欧美的摇滚和说唱,我也从来没有单独在一张CD上认真地停过,只觉得这东西持续性的接受多了以后,未必是宣泄,反而是一种鼓噪,缺乏骨子里的振奋。但是,这些东西以一种较为主流的形式,穿插于电影中就不一样了,情节的感染力,加上节奏的间断性挑拨,想不进入导演塑造的场景都难。
所以,我最欣赏的歌舞片,并非《歌舞青春》系列,而是《舞出我人生》系列--我想这完全无关于对音乐类型的取舍,而是歌舞容量和节奏的把握。因为,不间断的在或平淡或亢奋的生活剧情中带来歌舞对感官的刺激,比持续性的通过歌舞来表现剧情,更具有震撼的效果。而较为纯粹的歌舞片,如早期的经典《雨中曲》,在我眼里,歌剧的味道更浓一点,情节反而薄弱,甚至处理得不好,容易有拖沓的感觉,演员的表演与技巧也更多的集中在了歌舞上,而非剧情本身。另一类歌舞片,个人认为,如果摒弃传统的分类习惯,《舞出我人生》和《Fame》,甚至《魅力四射》、《昏迷20年》可能无法归入歌舞片的行列,它只是情节中涵盖了大量的歌舞,剧中的主人公的环境、趋向与歌舞息息相关而已,而非"以歌舞的形式来集中展示情节"(这和"情节当中包含着大量的歌舞场景"应该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后者尽管以歌舞穿插情节,但主角的内涵未必一定和歌舞有关)。当然,如果有例外,我觉得陈可辛的《如果·爱》,由于剧情的特殊性,其歌舞完全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因素,盖过了情节本身。

最后,(省略若干歌舞情节描述,这玩意,这么好的节奏,自己去看……我可没有白居易的生花妙笔,能把琵琶都写得大珠小珠落玉盘……)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5392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